中國網3月19日訊 3月29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和應用進展成效。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介紹了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和應用有關情況。
陳子季表示,加快職業教育數字化步伐是提升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舉措,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陳子季提到了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和應用的重大意義。
一是革新傳統治理模式。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對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有助于職業教育加大數據分析應用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實現個性化、精準化資源信息的智能推薦和服務,為管理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逐步形成“數治職教”治理新模式,解決好管理部門多、工作鏈條長、信息衰減快的問題。
二是革新傳統評價模式。教育評價一直面臨著科學性不足、反饋作用發揮不充分的窘境。通過數字化評價技術和手段,能夠實現學生學習行為全數據采集分析,真實地測評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等,構建以學習者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測量與評價體系,實現實時采集、及時反饋、適時干預,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
三是革新傳統學校模式。數字化時代,職業院校將突破傳統的“圍墻”限制,成為形式上更豐富、本質上更自主、時間上更彈性、內容上更定制、方式上更混合的“技術技能學習中心”,為學生提供智能開放教學及實訓環境,實現泛在學習。此外,數字技術還能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師生之間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均衡。
陳子季介紹了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內容。
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有四大板塊組成:第一個板塊是“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服務學習者享有優質便捷的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提高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使用效率。第二個板塊是“教材資源中心”,服務職業教育教材開發、選用、監管和評價等需要。第三個板塊是“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服務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技能鑒定和競賽考試等應用需要。第四個板塊是“教師服務中心”,服務職業教育干部職工培訓內容優化、培訓質量提升。
這四大板塊,通過一站式搜索模塊和監測運行分析模塊,既滿足教師系統教、學生系統學數字資源需要,又服務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概括而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多主體開發建設。平臺資源主要由優質職業院校聯合優秀企業共同開發的標準化課程、示范性課程以及各種拓展資源組成,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譬如,每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平均有17.5所優質職業院校16個頭部企業參與開發,促進了教育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二是多維度個性應用。平臺資源基于顆粒化開發供給,教師可以直接使用其中的標準化課程,也可對課程內容和拓展資源自行編輯,形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課程,促進因材施教,保證教學效果。截至目前,平臺已有教師自建課程超17.8萬門,為“大規模個性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三是多層次提供服務。在提供豐富多樣教學資源的同時,所有資源均同步設計了練習、復習、隨堂測試等,學生可通過平臺進行自學和學習自測。平臺自動記錄學生的線上學習、課堂互動、課后復習數據,由此計算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率、課堂互動率、教師響應率、線上活躍率等,為教師改進教學效果提供依據。資源使用數據、教學反饋情況等又能面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等提供多維度數據分析服務,賦能職業教育現代高質量體系建設。
陳子季介紹了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的工作舉措。
“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分三期建設。昨天上線的是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6月底完成其他各中心的開發和上線,12月底完成平臺各規劃功能的開發與上線。
一期上線的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包括:專業資源庫、在線精品課、視頻公開課3個模塊。其中,專業資源庫模塊以專業為單位,為各類學習者和教師提供成完整系統的專業課程資源和學習包,包括全國優質職業院校優勢專業聯合企業共同開發的標準化、示范性課程以及各種拓展資源,教師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和編輯課程資源,形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個性化課程;在線精品課模塊匯集了職業教育領域質量最好、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的MOOC、SPOC課程,供教師教、學生學;視頻公開課模塊以職業教育國家級獲獎項目的課程資源為基礎,為職業院校提供可選用、可觀摩的課程。
下一步,將加快推進數字化進程,落實工作任務,圍繞建成“優質職教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學生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教師教育教學與備課交流的平臺”,陸續上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教師能力提升中心、教材資源中心。
一是要豐富資源供給,建立更完善的國家、省、校三級互補的優質專業與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體系。
二是要開發搜索引擎,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資源庫數字化學習資源搜索引擎以及智能資源推送服務,促進資源跨平臺、跨學校、跨區域應用。
三是要加強應用監測,建立專業與課程資源完善的監測機制,科學引導資源開發、更新和淘汰。(文/于悅欣 雷后蘭)
來源:教育部官網